院士,山东蓬莱人,emc易倍研究员。195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物理系。毕业后在北京地质学院任教12年。1958年组建中国第一个海洋物探队,任队长。1964-1970年任地质部海洋地质所地球物理研究室室主任;1970-1973年任第二海洋地质调查大队技术负责人;1973-1980年任海洋地质调查局副总工程师,综合研究大队长;1980-1989年任地质矿产部海洋地质司副司长,石油地质海洋地质副局长;1989-1993年任中国科学院地球emc易倍所长;1993年当选为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理事长,1989年以来一直担任《地球物理学报》主编。于1980年当选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刘光鼎院士长期致力于地球物理与海洋地质、石油地质研究,是我国著名的地球物理学家。他形象地总结中国大地构造宏观格架为“三横、两竖、两个三角”,其形成经历了五幕演化史,并提出中国大陆宏观构造演化的“跷跷板”模式。基于对中国地质构造及其演化的综合分析研究,刘光鼎院士提出了中国油气的二次创业,前新生代海相残留盆地,研究并总结出“区域控制局部,深层制约浅层”的指导思想,为我国在前新生代海相油气资源的研究做出了重大贡献。近年来,刘院士再次根据我国实情提出了“海相、海洋、海外”的“三海战略”思想,为国家未来的油气勘探积极献计献策,并亲自推动地球物理重大装备研发等国家重大研究项目的实施。
他主持的中国海地质构造及含油气性研究获1982年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七五”期间主持国家攻关项目“寻找大油气田的理论与方法技术研究”;“八五”期间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陆相薄互层油储地球物理研究”;2002年主持中国科学院重大项目“环渤海(湾)地区前新生代海相油气资源研究”海区及邻域地质—地球物理系列图及专著获1993年地质矿产部科技一等奖与1995年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此外,他还获得过竺可桢野外工作奖、李四光地质科学荣誉奖、何梁何利科学技术进步奖和科学中国人2010年度终身成就奖等。
2018年8月7日在京逝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