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图片查看实验室网站↓)
“岩石圈演化国家重点实验室”隶属于emc易倍,科学技术部于2005年4月18日正式批准建设,2007年1月通过科技部验收。
“岩石圈演化国家重点实验室”定位于基础研究,通过运用地质学、地球物理学、地球化学等多学科综合理论与方法,重点研究大陆岩石圈的组成、构造和演化历史,壳-幔过程与盆-山系统等。
“岩石圈演化国家重点实验室”在大陆动力学研究领域已经取得一系列高水平的有显示度的成果。在开放与流动管理机制下,发挥了地质学、地球物理学和地球化学的交叉融和优势,形成了学术自由与开拓创新的良好科研氛围和一支在国内外有影响的研究队伍。近年来,实验室的研究骨干人员主持和承担了多项科技部973和攻关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以及中国科学院重大项目;同时,在“知识创新工程”的支持下,已经基本完成了相关学科及其配套实验与观测设备的建设。“岩石圈演化国家重点实验室”已成为国内外有一定影响的实验室。
实验室主任为吴福元院士;学术委员会主任为郑永飞院士。实验室目前有固定人员57人,其中研究员36名,正高级工程师4名,副研究员13名,高级工程师3人。固定人员中包括:中国科学院院士2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1人;“973”项目首席科学家4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2人;中国青年科学家奖获得者1人、中国青年科学家奖提名奖1人、中国地质学会“金锤奖”5人、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侯德封奖”获得者6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群体3个、中科院创新团队(国际合作伙伴计划)1个。
实验室的研究方向 以地质学、地球物理学、地球化学等多学科交叉为手段,通过建立野外稳定实验室,研究中国及邻区大陆岩石圈的物质、结构与状态,认识在固体地球整体行为中岩石圈的动力学过程,探索地球内部圈层相互作用的机理,为固体地球系统科学理论的建立做出创新性贡献。
实验室中长期目标 在岩石圈演化研究领域做出创新性贡献,为构建国家资源安全保障体系和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决策依据。全方位开放,实施全新运行机制,聚集和培养优秀青年科学家,实现多学科实质性交叉融合,使之成为岩石圈演化领域的国际性研究中心和学术交流中心,以及吸引、凝聚和培养国内外优秀人才的基地。
实验室将大陆岩石圈的形成、改造和破坏过程与机理作为近期研究重点,主要包括:
(1)以华北克拉通为代表的早期大陆岩石圈的形成与演化;
(2)以华北东部为代表的大陆岩石圈的改造与破坏过程;
(3)以大别-苏鲁-秦岭-柴北缘与青藏高压-超高压变质带为代表的大陆深俯冲过程及壳-幔相互作用;
(4)以北方及中-东亚造山带为代表的增生型造山作用与大陆增生;
(5)以喜马拉雅型造山带为代表的陆-陆碰撞造山过程中山根形成与演化机制。
主 任:吴福元
副主任:杨进辉 刘传周 万 博 赵 亮
——学科组信息——
古地磁学与年代学
组长:邓成龙
成员:朱日祥 王非 贺怀宇 杨列坤 秦华峰 刘双迟 蔡书慧 赵盼 张旺 李仕虎 李宇
壳幔结构探测
组长:田小波
成员:滕吉文 徐涛 白志明 陈赟 吴晶 张晰 梁晓峰 刘有山 武澄泷
化学地球动力学
组长:李秋立
成员:李献华 吴福元 杨进辉 刘传周 张艳斌 兰中伍 纪伟强 王建刚 刘小驰
王浩 王佳敏 李扬 张畅 张晓冉 刘通
岩石圈组成与演化
组长:英基丰
成员:张宏福 张晓晖 汤艳杰 赵新苗 肖燕
前寒武纪地质学
组长:彭澎
成员:翟明国 郭敬辉 姜能 周艳艳 焦淑娟 Ross Mitchell 赵磊 刘鹏 周李岗 黄广宇
俯冲带物质循环
组长:刘景波
成员:苏文 陈意 郭顺 苏斌
盆山系统动力学
组长:林伟
成员:孟庆任 李忠 陈林 卫巍 褚杨
大地构造学(含地热学)
组长:万博
成员:钟大赉 胡圣标 王志洪 肖文交 何丽娟 张继恩 张志勇 敖松坚 宋东方
大陆岩石圈演化动力学
组长:陈凌
成员:赵亮 兰海强 吕刚 李杨 李绍阳 杨建锋 刘前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