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作霖(1900—1967),矿物学家、岩石学家、地质教育学家。是我国近代矿物学和岩石学奠基人之一。他发现并研究了白云鄂博铁矿中的稀土矿物,为开发我国稀土资源作出了重大贡献。他长期致力于光性矿物学的研究和教学,他的《光性矿物学》是重要的教材。他还是我国岩组学的开拓者。在世界上最早开展X射线岩组学研究,并发明了X射线岩组学照相机。代表作《赤平极射投影在地质学中的应用》享誉国内外。
何作霖,字雨民。1900年5月5日出生于河北省蠡县的一个书香门弟家庭。父何诸昌是前清秀才,曾在保定天津一带教书。何作霖的童年时代是在蠡县小汪村度过的,受的是私塾教育。1914年考入保定育德中学,1918年毕业。在毕业典礼上校长王国光鼓励学生要富国强兵,惟有开发地下资源才是根本办法。在这种思想影响下,他投考了天津北洋大学采矿系。时值“五四”运动,北京大学工科并入北洋大学,校风为之一变,爱国运动很活跃。学生运动失败后,何作霖即随采矿系的大部分学生转入北京大学地质系,从师于李四光、丁西林。大学期间,因肺病休学两年,1926年毕业。随即在保定河北大学农学系任教授,讲授测量学和地质学。1928年北伐军开入冀南,河北大学受军阀褚玉璞操纵,全体教职员奋起反抗,赶走了校长,学校停顿。何作霖南下,到上海投奔李四光,在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所任助理研究员,从此走上了专心研究的道路。1930年因工作劳累,肺病复发,上海气候不宜,奉派赴北平研究院的地质调查所工作(编制仍在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所)。1932年晋升为研究员,并在北京大学地质系兼任讲师。1937年北京大学迁校,他得到中华文化基金会补助留学的机会,于1938年5月赴奥地利茵斯布鲁克大学,在著名岩石组构学家B.桑德尔(Sander)指导下攻读岩组学,他的才能很快显露出来,深受赏识。1940年获理学博士学位。随即到德国莱比锡大学任研究员,从事X射线结晶学的研究。1940年6月返国,他拟乘船往越南海防,赴桂林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所就职。途中,日军占领海防,他只得折回上海。中央研究院电令他在沪前北平研究院的镭学研究所工作。在那里他和物理学家陆学善建立了友情,这对他后来在X射线岩石组构学取得开拓性贡献是有关系的。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上海“孤岛”不复存在,镭学研究所关闭,他潜回北平,闭门写作。1943年为生计所迫,在日伪统治下的北京大学及北京师范大学任地质学教授。此事是他一生引以为遗恨的事。1945年抗战胜利,日伪时期的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整编为北平临时大学,他任地质系系主任。1946年经李四光推荐,到山东大学(在青岛)筹建地矿系,任系主任、教授,直到1952年为止。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初期,十分缺乏地质人员,尤其是岩矿鉴定人才,他急国家之所急,为我国培养了一大批岩矿鉴定工作者,他们后来大多成为地质、冶金、轻工、化工等部门的业务骨干力量。1952年何作霖调到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任特级研究员、矿物室主任。1955年任中国科学院地学部学部委员。1952年加入中国民主同盟。1959年以后,历任第三、四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委员。1967年11月在北京病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