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现代地质科学的开拓者之一,在矿产地质与成矿学、变质岩及混合研究、前寒武纪地质等领域,以及地球科学的学科发展、科学技术的规划管理、国际学术交流等方面都做出了重要贡献。
早年在英国苏格兰提供了国际间系统研究交代型混合岩的范例,阐明其交代机理;发现川西丹巴递进变质带;发现昆阳富磷矿(1939),是中国寻找沉积磷矿床的突破。长期从事和领导中国铁矿的研究和勘查,并对早前寒武系进行研究和总结,指出铁矿找矿方向;提出铁矿类型组和铁矿成矿系列以及所有矿床的成矿系列的概念,促进了成矿学和早前寒武系研究。提出混合岩系列和混合岩化成矿的观点,进行混合岩化作用的地质背景分类和区域变质岩石的详细分类,阐明中国各时代变质岩系、岩带的特征,从而促进了变质地质学的发展,在变质岩深熔作用方面也有开创性成果。公开出版的论著已有100多种,还著有许多内部刊印的专业报告。主要著作有《索受兰培戴希思耳附近的混合岩区 》,《中国前寒武系》(主编),《再论矿床成矿系列问题》等。
1995年获首届李四光科学特别奖,1998年获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以及其他部级奖励。1982年被选为英国伦敦地质学会荣誉会员,1988年获英国利物浦大学名誉科学博士学位。 曾任中国地质科学院名誉院长、研究员;地质部副部长。2002年1月2日逝世于北京。
|